夏天蚊子嗡嗡叫
被叮了可能不止痒几天那么简单!
今天带大家认识
一种容易被忽视的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蚊子”)叮咬传播。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疫情,我国广东、云南、浙江等地也曾发生本地传播。近期,广东顺德报告由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基孔肯雅热疫情。这种主要由蚊子传播、以剧烈关节疼痛为特征的传染病,再次引起公众关注。正值蚊虫活跃季节,掌握预防知识至关重要。
一、它是怎么传播的?
1.核心传播链: 蚊子叮咬了病人(发病后第1周血液里病毒最多)→ 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几天 → 蚊子再叮咬健康人 → 健康人被感染。
2.其他少见途径:输入感染者血液、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孕妇感染可能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
不会传播:日常接触、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染!别恐慌。
二、 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被带毒蚊子叮咬后,通常 3~7天(最快1天,最晚12天)出现症状:
突然高烧:体温迅速升到39°C甚至40°C以上,持续高烧不退,部分患者热退后可能再次发热(双峰热),整体发热期相对较短。
剧烈关节痛:这是最典型的特征!主要影响手腕、脚踝、手指、脚趾等小关节,膝盖、肩膀等大关节也可能遭殃。特别提醒: 约30%~40%的人关节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
皮疹:发烧后2~5天,身上(尤其躯干、四肢、手掌、脚底)可能出现红色皮疹。
其他不适:头痛、肌肉痛、恶心、疲劳、眼睛怕光或发红等。
易误诊:症状和登革热、寨卡病很像,容易搞混。区别在于:基孔肯雅热发烧时间相对短,但关节痛更剧烈、更持久。
高风险人群:新生儿、65岁以上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的人,可能出现更严重症状。
三、 如何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
目前没有特效药,也没有广泛可用的疫苗(国外有但未普及),避免蚊子叮咬和消灭蚊子孳生地是唯一有效方法!
1.个人防护
穿对衣:外出穿浅色、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减少皮肤暴露。
用驱蚊剂: 在裸露皮肤喷涂含避蚊胺(DEET)、埃卡瑞丁(Icaridin)、柠檬桉油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按说明使用)。
2. 住所防护
家里装纱窗纱门,睡觉挂蚊帐。衣物可用0.5%氯菊酯处理增强防护。
避开高峰: 伊蚊喜欢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疯狂“开饭”,这期间尽量少去树丛、草丛、积水区等蚊虫密集处。
四、 环境清理是关键!蚊子爱在静水里产卵
1.清积水(每周至少1次)
*彻底清空、刷洗水桶、花盆底碟、闲置瓶罐等。
*水养植物(富贵竹等)每3~5天换水,并冲洗容器内壁和根部。
*储水容器(水缸、水池)务必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蚴缓释剂。
*填平树洞、竹筒,疏通屋顶排水槽、阳台地漏。
*清理空调托盘、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积水。
*废弃轮胎打孔或室内存放,避免露天积水。
2.清垃圾:及时处理垃圾,避免废弃瓶罐积水。
3.清死角:重点清理小区绿化带、停车场角落、楼梯间、地下车库集水井、城中村空置屋周边、杂物堆放处等卫生死角。
五、 万一中招了怎么办?
及早就医:如果出现突然高烧 + 关节剧痛(尤其近期去过东南亚、非洲、美洲或国内疫情地区),马上去医院!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对症治疗:多休息、多喝水。
*高烧或关节痛可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缓解。
*禁止服用:在排除登革热前,不要吃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旅行者特别提示
出行前:了解目的地基孔肯雅热疫情情况(查询海关总署、文旅部健康提示),学习防蚊知识,准备充足驱蚊用品和防护衣物。
旅途中: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穿长袖衣裤、用驱蚊剂、住防蚊设施好的地方)。
返程后: 入境12天内(最长潜伏期)密切关注自身健康。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近期旅行史,以便及时诊断和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止传染本地蚊子)。
特别提醒!如果你或家人近期(尤其2周内)去过国内外疫情地区,或被蚊子叮咬后出现突发高烧、剧烈关节痛(特别是手腕、脚踝)等症状,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缓解症状。
基孔肯雅热虽然听起来陌生,但只要做好防蚊灭蚊,就能有效阻断它的传播!这个夏天,让我们行动起来,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别让小小的蚊子带来大大的烦恼!-----防蚊防病,远离“关节痛热”。
牢记口诀:
> 清积水,灭蚊虫;
> 穿长袖,喷驱蚊;
> 旅行归,重健康;
> 有症状,速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