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当我们讨论到健康和饮食时,总是绕不开“脂肪”这个话题。它既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又常常被视为减肥的“敌人”,人们可以说对它“又爱又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脂肪的奥秘吧!
一、什么是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人体脂类总量占体重的10%~20%。
脂肪也叫甘油三酯,由一分子的甘油和三分子的脂肪酸构成,约占体内总脂量的95%,是人体的能量储存库。
类脂包括磷脂和固醇类,约占体内总脂量的5%,是细胞膜、机体组织器官(尤其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磷脂主要包括卵磷脂、甘油磷脂、神经鞘磷脂,在脑、神经组织和肝脏中含量丰富。固醇类主要包括胆固醇和植物固醇。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一)人体中的脂肪
人体中脂肪根据分布位置可以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
皮下脂肪是分布在全身皮肤下层的脂肪组织,可以保护身体和内脏器官,通常在手臂、臀部、大腿和腹部等部位积聚。
内脏脂肪是围绕在内脏器官的脂肪组织,主要存在于腹腔内。内脏脂肪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储能和供能:脂肪是食物中产能最高的营养素,体内氧化1g脂肪可产生9 kcal的能量。其中有两个点需要我们注意:一是脂肪细胞可不断地贮存脂肪,所以人体可因不断摄入过多能量而不断地累积脂肪,导致越来越胖;二是脂肪不能给脑、神经细胞及血细胞提供能量,人在饥饿时,就必须消耗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和糖原来满足机体的能量需要,这就是节食减肥会带来的隐患。
节约蛋白质:充足的脂肪可以保护人体蛋白质及食物蛋白质不被用来作为能源物质,使其更有效地发挥其他生理功能。
维持正常体温
保护及润滑作用:脂肪组织在体内对器官有支撑和衬垫、润滑以及缓冲的保护作用。
(二)食物中的脂肪
食物中的脂肪来源于动物和植物中,其中饱和脂肪酸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于不同食物种类中。
增加饱腹感
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达到美观和促进食欲的作用
提供并促进肠道吸收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
(三)类脂
细胞膜成分:磷脂和胆固醇都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磷脂缺乏会导致细胞膜结构受损,出现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和通透性增加,产生皮疹等。
改善心血管:由于磷脂具有乳化等特性,可防止胆固醇于血管内沉积、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等。
胆固醇是人体内许多重要活性物质的合成材料,如胆汁、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还可以转变成维生素D3。
三、如何分辨食物中的“好脂肪”与“坏脂肪”呢?
食物中的脂肪也有对应的“红绿灯”来源,参考对应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挑选健康的“好脂肪”吧!
绿灯区——不饱和脂肪
黄灯区——饱和脂肪
红灯区——反式脂肪
通常,来自动物性食物的脂肪结构饱和程度高,常温下呈固态,称为“脂”。而来自植物性食物中的脂肪不饱和程度高,常温下呈液态,称为“油”。
需要注意的是,必需脂肪酸(EFA)是人体不可缺少且自身无法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EFA包括亚油酸和α-亚麻酸。EFA的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损伤(出现皮疹)以及肾脏、肝脏、神经和视觉疾病。
四、应该摄入脂肪的多少“量”呢?
日常平衡膳食中脂肪占一天摄入总热量的20%~30%。
脂肪摄入的原则:控制脂肪总摄入量,建议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为1:1:1。
年龄越小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其脂肪占能量的比重就越高。
不同年龄人群每日脂肪与饱和脂肪酸的可接受范围(AMDR)
注:%E为占总能量的百分比;AI为适宜摄入量;AMDR为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
五、脂肪摄入过少及过多都会有哪些影响呢?
随着近些年“超重肥胖”成为困扰我们的话题,很多人盲目减肥都崇尚不吃肉来达到减掉脂肪的目的。但这样会导致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双重缺失,可引起婴幼儿及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智力及生长发育问题,以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导致的夜盲症、佝偻病、免疫力低下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及结构,结合运动、行为、心理等干预措施,来一起改善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慢性代谢性问题。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议到临床营养科“医学减重门诊”进行相关营养干预及定期跟踪随访。
就诊信息
出诊地点:山西省儿童医院五一路院区1号门诊楼3层3005营养门诊
山西省儿童医院晋源院区门诊一楼A7区临床营养科-营养门诊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全天(五一路院区)
挂号途径:健康山西——>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五一路院区——>临床营养科-医学减重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