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顺利为一例IV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采集自体造血干细胞,在儿童患者中开展该项技术尚为我省首例,意味着医院在儿童肿瘤治疗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琳琳(化名)今年6岁,年初因贫血、发热就诊于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后被确诊为IV期神经母细胞瘤。该病是儿童期常见实体恶性肿瘤,可在身体多部位出现,临床表现多样,生长迅速,病程短,侵袭性强,致死率高,被称为“儿童肿瘤之王”。患儿原发部位为左侧肾上腺,初诊时瘤体较大,胸腔、骨骼、骨髓多处已有转移,病情危急。
“儿童血液肿瘤年发病率以每年2.8%的速度递增,往往起病急、病情复杂、进展迅速、涉及学科广,仅接受传统化疗及手术治疗的患儿,五年生存率仅为10%—15%,复发率高,而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式可使高危患儿的生存率有明显提高。”省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晓欢表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通过化疗治疗恶性肿瘤之后,通过回输之前采集储存的自体干细胞来支持患者骨髓造血的一种治疗方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相对异体移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风险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作为省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不断推进落实血液病及实体肿瘤医疗救治保障工作,提升各类血液系统疾病及实体肿瘤的诊治水平,探索专业新进展,接轨诊疗新技术。以往与琳琳病情类似的患儿只能前往上级医院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风险大,经济负担重。血液科于今年2月引进开展了治疗性血细胞分离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新技术,致力于提高患儿生存率,减轻患者家庭诊疗压力。
血液科治疗组联合各相关学科经多次评估讨论,为琳琳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治疗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应对措施。治疗过程分放化疗、手术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步骤,经过几个周期的积极化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后,患儿瘤体明显缩小,评估骨髓呈完全缓解状态,具备了自体干细胞采集条件。
三天的采集日里,血液科医护人员严阵以待,分工明确,安排化验及注射G-CSF、红细胞预冲、输血支持,一步步紧张有序地进行,临床检验中心、重症医学科团队也都加班加点到场给予积极支持。多学科协作助推下,每日历时4小时的干细胞采集顺利完成,并将处理后的采集物按规定冻存。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守护下,琳琳在采干期间生命体征平稳。之后观察两天患儿无不适,安排出院。
至此,患儿顺利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干细胞动员及采集三个关键时期,待全程化疗结束后将评估病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保障患儿尽快恢复正常造血功能。这是我省首例小年龄儿童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为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技术开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为高危肿瘤患儿重获健康提供了新的希望。
王晓欢介绍,神经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婴幼儿期,因恶性程度高、进展快,诊断时往往已为中晚期,几乎占全部儿童癌症死亡的15%。而发病年龄越小,确诊越早,则预后效果越好,低风险患者治疗后生存率可达95%,因此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尤为重要。家长们请注意,该病的初发症状较不典型,不同部位的神经母细胞瘤首发症状不同,与起源的部位、肿瘤大小、生长情况以及是否扩散相关。孩子如出现不明原因症状如气喘、腹痛、肿物、疲乏、哭闹、发烧、关节疼痛以及眼部、皮肤症状等,一定要进行相关检查除外恶性疾病,保证孩子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