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喘息反反复复
哮喘不能良好控制
很大原因是为数不少的家长
对儿童哮喘存在种种误区
导致治疗不及时不规范
2021年5月5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揭示哮喘的误区”。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哮喘的认知和防治意识,5月6日和7日,山西省儿童医院分别在晋源院区和五一路院区举办“世界哮喘日”宣教义诊活动。副院长李润森、席红卫出席活动仪式。
活动现场,呼吸科专家们带领医疗团队联合中医科、药剂科为广大儿童进行免费诊疗、咨询答疑,指导患儿及家长正确使用药物吸入装置,并提供肺功能复查、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雾化治疗等,同时广泛发放健康宣教手册,普及反复呼吸道疾病与规范管理控制哮喘等相关知识,让更多群众了解哮喘,更多患儿规范治疗、健康生活、自由呼吸。
专家表示,尽管公众对儿童哮喘的了解日益加深,仍有很多家长们对此存在误解。早期发现、明确诊断,通过规范药物治疗和自我管理,哮喘可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和满意的治疗效果。家长一定要注意患儿谨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评估,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开展规范管理和治疗。
儿童哮喘的八大误区,家长必读!
1、哮喘发作的时候用药,症状缓解后即停药。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症状缓解只是治疗的开始,要通过长期的规范治疗,控制气道的慢性炎症。自行停药可能导致炎症进一步加重,气道及肺功能受损,产生后遗症。应长期规范诊治,定期在呼吸科慢病管理门诊随诊,评估哮喘控制情况,监测肺功能,逐步调整治疗方案,切勿自行停药。
2、孩子长大了,抵抗力强了,哮喘就自愈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抵抗力低,长大后哮喘就好了。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也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及病程。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成熟,少部分患者可能症状会减轻,但大部分患者仍需长期的治疗。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再次接触到某些诱发因素,仍有可能出现哮喘发作。
3、哮喘反正治不好,不用治疗。哮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气促、胸闷,反复发作性是重要特点。很多家长对治疗哮喘失去了耐心,索性不治疗,这样反而加重患者病情,导致肺功能受损。事实上经过规范的治疗,大部分哮喘都是可以临床缓解的,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肺功能,家长应对此树立起信心。
4、家中没人有哮喘,孩子肯定不会得哮喘。不确切。遗传因素在哮喘的发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具遗传因素者都会发生哮喘。哮喘的发病因素和诱因多种多样,父母患有过敏性疾病(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等),那么孩子发生各种过敏性疾病的机会比无过敏性疾病父母的孩子高得多。就哮喘病本身而言,很多家庭甚至祖孙三代同时患有哮喘,可见许多事实都提示哮喘发病有遗传性的因素。
5、治疗哮喘的药是激素,对孩子危害很大不能用。吸入激素治疗安全有效,相反不治疗对孩子危害更大。许多家长对“激素”药物十分抵触、恐惧,认为副作用巨大(如担心影响身高、会发胖、早发育等),排斥给孩子使用激素。目前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国际公认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它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呼吸道,吸入的剂量很小,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微乎其微,极少引起全身不良反应。但是家长不严格遵循医生的给药方案,擅自减量或停药反而导致哮喘控制不好、反复发作。
6、长期激素吸入影响孩子生长发育。长期小剂量激素吸入不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国内外均有临床研究表明,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是安全的,小剂量激素对孩子的体重、身高、骨代谢等几乎没有不良影响,家长们无需担忧。目前国内外儿童哮喘的诊治方案成熟,请相信哮喘专科医生,不要误信错误信息,耽误孩子治疗。
7、哮喘孩子不可以运动,只能当个“安静”的宝宝。 适当运动对哮喘缓解有好处。不要剥夺哮喘宝宝运动的权力,在哮喘缓解期,应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运动量循序渐进,不但可以增强体质,也能改善肺功能。
8、哮喘宝宝不能吃海鲜,不能吃鸡蛋。对海鲜不过敏的哮喘宝宝,平时可以吃海鲜。丰富的食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营养均衡的主要来源,不是所有的哮喘宝宝都对海鲜或鸡蛋过敏,当不明确过敏食物时请不要轻易禁止宝宝享受美食。家长如怀疑哮喘宝宝有食物过敏,可以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过敏原检测等方式,明确孩子是否存在海鲜或某种食物过敏,从而有效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