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一例出生仅六小时、诊断为先天性后外侧膈疝、肺发育不良、低蛋白血症、呼吸功能衰竭的极其危重症的男婴,经过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彩霞、医师张德重医师、杨志刚等精心手术救治,并首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获得成功,目前婴儿身体发育状况良好。据资料显示,这是国内首次将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于此类患儿。
今年10月中旬,该男婴刚出生即发现呼吸困难,于生后6小时由太航医院转入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随即转入小儿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即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生命体征监测。经补液纠正酸中毒、低钙等电解质紊乱并补充白蛋白支持治疗后,心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彩霞、医师张德重等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为患儿急诊手术。
该患儿为重症先天性后外侧膈疝,右肺发育不良。由于膈肌缺损大,全部小肠、结肠,肝脏均疝入右侧胸腔,且缺损后外侧边缘发育极差。由于患儿腹部发育差,要将如此之多的“疝”内容由胸腔还纳入腹腔,手术难度非常大、死亡率非常高,医护人员同样要承担极大地风险。望着危在旦夕的小婴儿,刘彩霞主任和同事们决心冒这个风险。她们经过认真细致地诊断和精心手术,依次还纳“疝”内容回腹腔。
术中,刘主任屡次克服了因患儿日龄小,体重轻,病情危重所造成的手术困难,在经验丰富的麻醉师庄萍医生的精心配合下,终于手术获得成功。但由于婴儿右肺明显发育不良,呈现完全不张。随后又经过小儿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广大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救治,不断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并配合间断拍背吸痰和泵控增强心肌收缩力,又使用减轻肺血管阻力的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患儿右肺逐渐膨胀。
但由于小婴儿体质较弱,术后病情多次出现危象。在生命体征刚刚出现好转时,右肺又呈现全部萎陷不张,纵膈全部移位至右侧。经过刘彩霞主任和同事们的认真研究,认为系右肺在孕期就长期受压、发育不良,在呼吸机正压辅助下肺泡尚可膨胀,但移除呼吸机后肺泡即不能维持。故根据婴儿病情,刘彩霞主任和同事们在国内外没有先例可参照的情况下,果断使用了维持肺泡膨胀所必需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并在麻醉科史素丽主任协助下,将气管插管置入右主支气管内……终于使患儿右肺奇迹般地膨胀起来,各项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精湛的医技和对患儿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国内首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成功救治死亡率极高的危重膈疝新生儿,再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图为刘主任在为小婴儿复查。
2012.3.13